万博体育NBA(中国)官方网站·App Store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职场中,如何拥有情绪自由?

【发布时间:2022-01-24】

每个人都会遇到情绪问题,也常为此困扰,你是如何面对或解决的呢?本文中,我们与你分享在职场中如何不被情绪困扰,积极热情地主导自己的工作,希望获得幸福与快乐。

幸福是什么?

聊到如何体会到「幸福」,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,此时我们提到的幸福,快乐,是什么?

  • 幸福是一种比较;
  • 幸福是有自主/胜任/归属;
  • 幸福是心流时刻;
  • 幸福是无限游戏。

幸福是一种比较,来自和过去的自己比较,和 emo(情绪低落状态)时刻的比较,而不是与他人之间的竞争比较,是比过去更好,而不是永远「狂喜」;

幸福是有自主/胜任/归属的时刻,在积极心理学中,塞林格曼提到过人的积极丰盈的状态是长成这样的:自主/胜任/归属,如果一名员工在组织中担任与他能力匹配的职位,他能够被看见,被接纳,被信任,被委托;

幸福是心流时刻,工作中的幸福有时如同玩游戏时的幸福,面对一项难度相当,自己可以挑战,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当下;

幸福是无限游戏,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共存而非零和博弈,幸福也不是永远开心。

所以,我选择分享关于情绪的那些事儿,更直白一点就是:如何在职场中不被情绪困扰,积极热情地主导自己的工作,从而在职场中获得幸福与快乐。

给自己找一面镜子,照见不开心

那我们先来看一下,何时在职场中感觉不快乐,基本都逃不过两个维度,与人有关,与事有关。

与事有关,那多数属于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,这个我也没有资格分享经验,毕竟我们都在不同领域,那就着重说一下与人相关,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「不开心」时刻,为什么会不开心?

 不允许自己开心

这里面的人际关系,还能拆分出两个维度,自己和他人,自己和自己。我们经常会把注意力聚焦在他人身上,往往忽略「自己」与「自己」的关系,但是事实上,只有先理清楚了自己,才能明确自己与他人。

那些工作生活总是神采奕奕,通透舒展的人,大多数也是能自洽,明白自己的形状,也可以清楚自己与世界的边界在哪里。

所以,第一个要分享的点就是「你是有权利开心的」,有时我们不开心,是因为潜意识并不希望自己「开心」,甚至觉得「开心」是不被允许的。

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你觉得不开心,很可能是因为你潜意识觉得这样做有更大的好处,甚至「开心」是不对的。

来我们回想一下,我们日常交流中是否会刻意回避自己的「开心时刻」,比如你连续加班一个月终于完成了一个大项目,你一般会怎么想或者怎么与别人交流,会说累死了太苦了太卷了,还是会说太爽了我成长了好多,收获颇丰,我的职业生涯又多了一样作品。

其实不管倾向于哪个表达,这两种情况都是并存的,但是我们在表达中总是会强调自己的付出,辛苦,勤奋,似乎如果你是「快乐」完成的完成工作就很别扭,是「不应该被宣扬」的,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,我们被要求勤奋/吃苦/自律/上进/拼搏……

但是你有没有想过,这些都在无意中植入了一种价值观,你自己的感受不重要,你的情绪不重要,重要的是目标是具体的事情,似乎只有这样才符合标准。

但是事实上,成功和快乐并不是互斥的,也不存在一个所谓的「成功」的标准点,在那个节点之前,一切都是代价,那个节点之后,一切都是享受,并不是这样的二元对立。

试着展开你的想象力,去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,是不是真的喜欢当下的工作,当下的生活,如果是,那恭喜你,也希望有机会和你交流分享,如果不是,那我们想一下,到底是因为什么?是不是首先,你的内心就没有允许过自己快乐呢。

当我们能够被聘用到自己的岗位时,就已经证明我们和组织之间是可以合作的互相贡献价值的关系,那个合同,是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「卖身契」,在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,也一定有重合的部分,尝试着去寻找这一块,去打磨。

我们都听过木桶理论,一个木桶的短板是它能接水的上限,事实上,短板要补充,长处更要发挥,因为那才是你区别于众人的地方,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。

公司的目标与个人相悖

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状态,我们在网上也经常能刷到一个观点是「公司/组织只想压榨我,并不希望我开心,或者对我漠不关心」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个人需求与组织要求一定矛盾吗?组织会希望员工开心吗?

不排除一些极端案例,但是站在一个组织者的角度来看,希望你「积极蓬勃地面对工作吗?」当然是希望的,打个不恰当比方,就连某某的牛奶广告宣传语都是「我们的奶牛每天听音乐有人按摩」。

公司当然希望你每天积极昂扬的来上班,希望你带着热情去高效产出,尤其是我们可爱的hr小姐姐,没有人希望你每天都很丧很down,不然她们怎么招人呢?

小练习:

告诉自己,你允许自己开心。

告诉自己,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,发挥独特的价值。

如何把情绪作为方法?

看见你的情绪,如同看见河流的走向

观察河流,而不是改变河流的方向。

1)提升觉察

我觉得一些不舒服的点,我没有及时说出来,时间久了,忘了那些事情,身体只记得情绪,就是那种委屈/别扭/收缩,再次可以试试在不舒服的时候,及时表达,本质上,是元思考,思考你是如何思考的,你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。

2)接纳情绪

调整面对情绪的反应,同时觉察情绪本身,情绪稳定不是趋利避害只要积极情绪,也不是远离情绪,而是学会和情绪相处,通过情绪来识别自己的反应机制和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。

我们被要求扮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,这个扮演本身对于情绪有误解,情绪稳定不是一种控制,而是说这个人可以有很强的情绪张力,能够有情绪起伏,但是不会被情绪起伏导致一些冲动的行为,这里面不仅是对他人的攻击,也包含了对自我的攻击。

情绪稳定不是喜怒不形于色,也不是只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,如快乐/狂喜,而回避消极情绪如悲伤/沮丧/难过/愤怒等,而是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觉察。而情绪本身不是我们要回避的,我要回避的是面对情绪的不好的反应。

比如在和同事的沟通中,有一些时候,话赶话的就有一些冲突和误会,或者试探性的言语被过度解读,造成「有话说不出」,不论是哪一种,都不是让人舒服的状态。

误会和愤怒,会让你有一些应激行为,同时这些行为可能与过去的正常经历相关,我们在这里不提具体的沟通方法,那又是另一个话题,我们只说,如果我们换个角度,把自己「置身事外」当成第三者,来面对冲突和情绪,就大概有应对的方法了。

重构你的情绪系统,和怪兽跳舞

关于如何重新构建自己的情绪反应,分享两个工具:情绪 abc 理论与「善意假设」。

情绪 abc 理论

  • activating event——激发事件
  • belief——信念,个体对于事件的看法
  • consequence——基于这个看法给到的反馈

案例:我很焦虑,我讲不好,我是个没有能力的人,我将会被嘲笑。

a:是我要准备这次的分享。

b:是我觉得我讲不好,我讲的不好,不被欢迎和没有价值。

c:是因为这个「假设中」的结果,我开始沮丧。

而重建的过程是:

disputation,反驳。重新审视 b 的看法是否正确,尝试补充更多视角 ,讲不好是可能的结果之一,也有可能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反馈,或者有部分人认为有收获,甚至全部参与者都认可这次分享的内容。

energization,根据 d 的反驳产生的新看法,形成了新的看法,激发新的行为 。我更期待的是什么结果?是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,那么我应该怎么做?

回避不好的做法,寻找积极的方案,我不应该只从自己身上去想,而应该考虑到参与者本身的需求,所以我需要先筛选门槛,填了问卷的,一定程度上对这个是有需求的,并且通过问卷可以更好地了解参与者的需求,再结合我想分享的内容给予排序和删减。

new feeling,对于新的行为产生的新感受。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,知道自己有意愿去做这个分享和传播,在提高分享的层面也知道如何练习技能,我看到自己在成长和突破舒适圈,我感到幸福。

关于沟通中的善意假设,可以看这篇文章《如果你也感到彷徨,那这次可能是改变的机会》,我详细记录了和闪闪沟通的例子。

追求内心的秩序,幸福在心流中涌现

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是我年度收益最大的书,里面最重要的影响,是我开始关注到自己与这个世界,周围环境的关系。

在这个组织中,我是什么角色,我要去哪里,和组织是否同频,交集在哪里?在这个交集中,我可能获得的 ROI(投资回报率)最高是什么?

举个自己的例子:我什么要准备这次分享?确定要分享之后,我还有一阵焦虑,沿着这个焦虑的情绪,我开始去分析:

首先它需要占用我很多工作之外的时间,去输入-输出,思考主题,制作课程,而且这个主题本身可能也有一些争议。

但是我能收获什么?帮助自己输出的压力/动力,我希望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到更多的人,我希望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让自己练习公众表达,我可以与这家公司建立除了考勤工时 KPI(关键绩效指标)以外更深度的联系,我有机会拒绝,我也有机会选择话题,我看到了边界内的掌控感,我感受到自主。

这对于我是有意义的,是我想要的,我明确之后就去争取,而不是找理由限制自己,不让自己拧巴,而是更舒展的姿态去面对。

在明确了大目标之后,就是我如何拆解行动目标,那就是确定主题,寻找需求,梳理大纲,准备内容,练习讲解,修改内容,内测反馈,完成准备。

在每一个具体的小目标背后,我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,遇到了具体的问题,我也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和支持,比如时间来不及了找组织者协商,需要收集需求请求支援,大纲内容打磨期间寻求反馈。

在准备的过程中,我不断有心流时刻,再设一个番茄钟,是不被打扰的专注,也是完成后的喜悦与平静。把情绪作为方法,让整个人舒展起来。

心流状态是什么?

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解答了这个问题,是一种沉浸当下的无我状态,我想分享的是,我们有机会通过不断练习,在工作中找到这种状态。

心流其实是帮助我们重建内心的秩序,即使我们面对很多不确定的因素,我们也有方法去尽量寻找这些不确定的确定性,这种对于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感,回顾每个当下:精神负墒/内心平和。

这里不展开了更多资料可以自己去查阅书籍或者看这一篇。《心流之处,幸福所在》

情绪自信,情绪自由

你觉得愤怒,不舒服,哪怕只有很轻微的不适,那也要警惕,哪怕只是小事,也不要自我怀疑,因为每个人的阈值都不一样,你觉得被冒犯,那就是被冒犯。这是情绪自信,保持情绪自信,让你更少陷入自我怀疑。

当你允许自己的情绪流动,而不被控制,也不去控制情绪时,你就获得了情绪自由。

那意味着,你可以听到自己的内心的声音,不需要外界标准告诉你什么「是对的」;意味着你可以更尽情地、更完整地活着,无需切割掉自己的任何一部分;意味着你情感的触角可以抵达生命能够提供的所有丰盛体验,你可以保持敏感,展示脆弱,而不用担心被情绪裹挟,失去自我。

情绪自由的人,能够通达地观察自己内心,与外界和平共处。不了解他们的人,会觉得他们情绪稳定。实际上,那些稳定,只是他们内心宁静的外在体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转自36氪

XML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