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博体育NBA(中国)官方网站·App Store

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光伏产业价格战拉响,是否会引起恶意低价竞争?

【发布时间:2023-05-26】

近日,光伏产业链价格出现大幅下调。

5月11日,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文称,本周硅片价格大幅下跌。其中,M10单晶硅片(182 mm /150μm)成交均价降至5.25元/片,周环比降幅为16.4%;G12单晶硅片(210 mm/150μm)价格成交均价降至7.28元/片,周环比降幅为9%。

该协会分析称,单晶硅利润仍在合理区间内,企业开工暂未调整。随着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,本周硅片企业减少安全库存至合理水平。由于预期三季度硅片产能释放量将显著增加,部分硅片企业选择提前降价清库存。

光伏产业链价格博弈激烈,刺激头部企业调价行动更加密集。

5月11日,硅片双寡头之一的TCL中环也公布了其最新报价。与上次调价相比,该公司P型150μm厚度的182、210、218尺寸硅片价格,分别每片降至5元、6.4元和6.91元,降幅在14.38%-15.83%;130μm厚度的N型硅片,182、210尺寸硅片报价分别每片为5.09元和6.52元,分别下降14.45%、15.76%。

TCL中环近期的两次调价仅相隔了一周。该公司上次价格公示在5月5日,其P型、N型硅片报价降幅区间在5.52%-8.79%。另一硅片龙头隆基绿能,在4月27日后未更新硅片价格。目前,隆基绿能官网显示的P型182尺寸硅片报价6.3元/片,比TCL中环每片高出1.3元,幅度达26%。

光伏上游价格博弈并不是新鲜事,去年四季度,面对硅料端的价格松动,硅片最先成产业链中发生价格战的环节。目前硅片行业整体进入去库存阶段,还有进一步降价空间。

并且今年以来,硅料供给量在增长。4月,国内多晶硅产量约11.05万吨,环比增加5.1%。1-4月,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1.5万吨,同比增长91.2%。

据InfoLink Consulting统计,截至5月中旬,硅片环节滞销库存规模预计已达9.2-12.4 GW,相当于累积库存已达5-8天。且随着时间推移,库存规模恐将在5月底之前继续走高,再次成为困扰硅片环节短期供需关系的核心因素。

有媒体分析认为,2023年或将成为光伏行业的分水岭,行业大概率会面临新一轮洗牌,光伏价格战已经全面开打。

上游原材料成本传导

近期硅片价格大幅下调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游硅料价格回落。硅料已经历“九连降”,最低价格已经降至15万元/吨以下,相较2022年高点价格已腰斩。在此之前,硅料曾经经历了一波暴涨。

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硅料价格势不可挡。在这过程中,硅料价格击碎了无数的行业预测,最终在2022年下半年达到300+元/kg价格,成为近年来最高的价格。

硅料企业作为全产业链内的大赢家赚得盆满钵满。以协鑫科技、大全能源特变电工、通威股份为代表的硅料“四巨头”,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共计3060.57亿元,较2021年暴增1501.98亿元。其中,龙头通威股份更是成功实现营收翻倍式增长,实现营收1424.23亿元,突破千亿大关;实现扣非净利润265.47亿元,同比高增216.5%。四家企业平均扣非净利同比增速达217.12%。

面对价格的飙升以及下游市场的持续超预期,硅料四巨头在去年均拿出“大干快上”的劲头扩产。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,2022年度国内多晶硅产量约81.1万吨。从通威股份年报披露看,仅其一家公司就规划2024年-2026年实现高纯晶硅累计产能规模80万-100万吨。

大全能源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亦指出,至2023年4月,公司内蒙古包头一期10万吨多晶硅将投产,年底内蒙古包头二期10万吨多晶硅将投产。届时,公司产能达到30.5万吨。另据不完全统计,特变电工、协鑫科技也都在今年规划有20万-30万吨的产能落地投产。今年1-4月份,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1.5万吨,同比增长91.2%。

而随着新产能的逐步释放,市场已经悄悄步入供过于求的局面。

今年以来,结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、InfoLink Consulting以及上海有色金属网(SMM)统计的价格发现,各家对于多晶硅致密料最新一期的成交均价分别为20.67万元/吨(3月29日价格)、20.2万元/吨(4月7日价格)、20.25万元/吨(4月10日价格),整体延续了缓跌下行趋势。目前,多晶硅料最新价格已经逼近20万元/吨,硅料更是大有跌破15万元/吨的趋势。

硅业分会指出,4月份市场供需两旺,各家库存并未出现大幅波动,5-6月随着准特、大全、协鑫、东立、润阳、东方希望等企业投产释放,供应持续增加;同期硅片企业开工情况或将继续受限于石英坩埚等因素,使得总体需求增速小于供应增速,市场对二季度供需关系持悲观预期,因此预期短期硅料价格仍将维持下行走势。

所以说,上游大幅降价,硅片传导成本降价也是必然。不可能在硅料下跌趋势下,硅片维持独美。因此,整个产业链就形成了一个整体降价的趋势。

集采价格屡创新低

目前,上游的硅料降价已经传导到下游的组件领域,近期的组件集采价格已经屡创新低,组件价格将于二季度开始上涨的预期也就此落空。

4月6日,中石油8GW光伏组件集采开标,共47家企业参与投标,22家企业参与全部标包投标,值得一提的是,3个标包的最低价均由一家由电池转向一体化的企业润阳新能源报出,面对这120多亿元的大单,参与企业报出的均价是1.68元。但是,这家从来没做过组件的电池片企业,一把就降了一毛多,报出了1.57元的最低价。要知道,在2022年这样的好年景,即使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这样的巨头,每瓦组件的净利润还不到一毛钱。也就是说,中石油8GW光伏组件集采过程中,润阳新能源1.57元/瓦的价格基本没啥利润可言,属于“赔本赚吆喝”。

4月10日,华能贵州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公示,常州华耀光电的核算投标单价仅为1.533元/W。

4月13日,风脉能源组件集采中标公示,通威以1.596元/W的单价中标。

4月21日,中煤能源2023年度第一批光伏组件框架开标,共有29家企业参与投标。其中,有一家企业以1.645元/W的价格创下N型组件报价的低价记录。

由此可以看出,为了拿到央国企的采集单子,组件厂商的价格战已经全面打响。

2022年,组件企业可以说是光伏产业链上最不赚钱的企业。相较于挣得盆满钵满的硅片与硅料企业,组件企业赚的都是辛苦的“小钱”。2022年持续飙升的硅料价格,不断侵蚀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。但为了拿到集采订单,他们还是能从牙缝中挤出一丝利润。

实际上,企业牺牲利润“杀价”, 低价抢占市场,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,因为现在硅料、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各个环节的产能、产量都已拉得很满。供不应求已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是产能趋于过剩。这个时候,拿到订单,抢占更多市占率才是最重要的,毕竟硅料价格下降了,也能抵消部分价格下降,薄利多销。

集邦咨询预测,2023全年硅料产出约134万吨,同比增幅高达56.29%,可支撑超过500GW的组件产出,较2023年330-350GW的装机预测明显过剩。

组件环节的产能,同样扩升的很快,包括隆基绿能(85GW)、晶科能源(60-70GW)、晶澳科技(60GW-65GW)、天合光能(60-65GW)、通威(30GW)、阿特斯 (30 -35GW)、东方日升(25-30GW)、一道新能(20GW)、正泰新能(30GW)、环晟光伏(13-15GW),这10家组件企业的出货上限已经达到440GW以上,接近450GW的水平。

据机构预计,2023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将达400GW。显然,Top10的组件企业出货,就能达成了全球的出货预期了,其他二、三线组件厂商正面临很严峻的组件要卖给谁的问题。

是否会带来恶意低价竞争?

产能极度过剩,价格持续下跌,必然引起惨烈的竞争,甚至很有可能出现恶意的低价竞争。

这样的“教训”已在光伏产业发展历程中多次发生。比如2012年,激烈博弈下,低价竞争,相互倾轧,拖款欠款,不择手段骗取补贴,保护主义盛行等种种负向的市场行为就曾频频出现,一些企业的崩溃似乎只在一夜之间。

毋庸置疑的是,在这场价格战中,那些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光伏巨头受到的伤害最小,因为他们可以选择顺势降价,在产业剧烈变动中,杀伤潜在竞争对手,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,比如TCL中环和隆基绿能,都是主动降价。而降价带来的冲击波,必然杀伤不少中小企业。如果价格剧烈下降,短时间冲击整个产业,对供应链上鱼龙混杂的不少企业而言,可能是致命性的打击。

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产业链价格如何变动,“一体化”似乎已经成为龙头企业抗风险的共识。

对光伏行业来说,周期性叠加产业链各个环节产能弹性差异显著,极易出现供需失衡,再加上硅料、电池片环节竞争的加剧,其议价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将被显著削弱。因此,从长期的降本增效角度出发,一体化成了光伏行业标配。

据测算,‘硅片+电池片+组件’一体化的单瓦毛利相较于‘电池片+组件一体化’和‘组件专业化’,分别高出40%和100%。

对于成本导向的光伏产业来说,不断降本增效就是做大行业的唯一路径。而作为制造业来讲,降本的唯一路径只能是通过技术突破。近年来,大尺寸(210)、薄片化、N型等等应用型技术不断突破,不断拉高了行业竞争的技术和管理门槛,砸钱投入资本就能复制产能的简单粗暴模式早已是过去式。

很多人用消费的眼光看光伏,把降价看成是一波成长的终结,殊不知降价才是光伏新一波成长的启动。不管什么价格战,一线企业都比较稳,大多都是二三线被出清,价格战对有实力的企业并不可怕。企业要做的,是如何变成有实力的那一个。

-转自36氪

XML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