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百度和华为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,余承东向李彦宏赠送了一部价值8999元的华为Mate 10保时捷版本,而李彦宏回赠了一本《智能革命》。
这本书当时被看作是百度未来发展的“白皮书”,而百度和华为在人工智能、AI等领域的合作也常被人津津乐道。
时过境迁,互联网企业英雄所见略同的造车梦,使得两家在汽车行业的革命中,则成了直接竞争对手。
10月底,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M7大卖之际,由吉利制造、百度深度赋能的极越01顶着压力上市,汽车机器人的超前概念一时间还真抢走了点华为的风头。
与小米亲自下场造车不同,百度与华为都最终选择了以方案提供商的角色来服务车企。但具体深究,百度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华为有何不同?百度和华为在智能化赋能上谁会更胜一筹?互联网企业正式开卷后,又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?
极越01甫一亮相,就被官方称为“AI汽车机器人”,依赖的是三种核心能力:自然交流(人机交互)、自由移动(智能驾驶)、自我成长(自主学习)。
摆明了从概念设计上,就是传递出一个标签,这款车主打的就是智能化。
《智能革命》一书中,李彦宏认为,未来人和工具、人和机器之间的沟通,可能完全是基于自然语言的。你不需要去学习怎么使用工具,你只要说话,它就能听懂。
除了小度音箱系列,百度也将这个设想落实到了极越上。
虽然新能源车上的语音助手已经不稀奇,但极越01与其他厂商相比更显另类。没有门把手的设计,用户开门通过激活车外语音助手;车外语音控车、泊车也是全球首创,着实需要车主带一点点社牛体质。
离线语音交互也是亮点,即便没有“遥遥领先”的卫星通话,仍可以让极越01的语音交互摆脱对网络信号的限制,隧道、地下车库、山区等特殊环境下也能顺畅交流,而且还覆盖了智能驾驶、车辆控制、多媒体功能、蓝牙电话等用车场景。
百度“文心一言”的加入,也将掀起一波大模型上车潮,倒逼更多厂商将大模型嵌入语音助手。
当然,用户最在意的部分,还是在智能驾驶上,极越CEO夏一平毫不吝啬给出的“遥遥领先”评价。
据悉,极越01搭载了ROBO Drive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,除了主动刹车、车道保持之类的常规辅助功能之外,ROBO Drive还实现了舱驾完全打通,用户坐在车内,能够用语音指挥车辆调节巡航速度、更换车道,或者选择合适车位。
目前ROBO Drive已经覆盖全国、全城市、全道路,在极越01上是全系标配。事实上,辅助级别的智驾在当下车圈几乎是标配,高阶智驾才是重点。
极越的高阶智驾ROBO Drive Max也是由百度Apollo打造,在城市道路中可以实现全程0接管,以及点到点的领航辅助PPA。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,纸面实力有潜力杀入到华为、小鹏同列的智驾第一阵营。
整体来看,极越01的上市更像是对百度自动驾驶技术、AI能力的一次验证,其本质上是百度进入车圈的试金石,当然也是与华为对垒的开始,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及路线之争。
极越的技术供应来自集度。两家之间的关系,极越汽车方面表示,集度和极越是两个独立的公司,双方的股东都是吉利和百度。集度定位技术供应商,专门提供技术支持。
根据股权比例可以发现,集度是百度主导,极越则由吉利主导。也就是说,百度造车从曾经的主导者,变成了如今的技术参与者。百度向集度全面开放AI底层技术能力,吉利通过SEA“浩瀚”架构包揽车辆的硬件素质。
该模式与华为的问界系列大同小异,但话语权应该没有华为对赛力斯那般强势。不过从技术路线上来看,百度与华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案。
目前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采用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,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图像进行分析和理解,以实现自动驾驶。这种方案具有低成本、易部署等优势。
事实上,百度2017年才开始探索纯视觉Apollo Lite。当时,百度并不是认为纯视觉会比激光雷达方案更好实现,而是因为纯视觉方案成本更低也更易于量产。即便是现在,激光雷达仍是车载感知元件中造价最为昂贵的硬件之一。
如今,百度对视觉方案投入比重越来越大,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图便宜,而是因为视觉方案接收的信息维度比激光雷达要多。比如在高速路上遇到一个小型异常物品,激光雷达的反馈并不能清晰识别,或许会采用急刹车,而视觉则是可以在看懂它后选择是否刹车。
与百度不同,华为主要采用激光雷达+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,通过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和深度信息来感知周围环境。
这种方案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,被认为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重要途径。华为在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方面也表现出强大的实力,其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目前已经来到2.0阶段。这个阶段的智驾已经不需要依赖高精地图,就算是农村地区的土路也能跑。
一个容易忽视的转变是,华为的ADS2.0也没有过度依赖激光雷达。此前,车企们为了标榜自家的智驾能力,通常会在车辆上安装多个激光雷达,而华为在问界车型上则是逐渐减少了数量,增加了对摄像头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要求,并进一步优化算法来实现更强的城区NOA功能。最新的问界M7,就仅搭载了1个顶置激光雷达。
纸面参数还需要落地效果验证。百度虽在消费乘用车上无太多经验,但在无人公交车、无人出租车上的多年布局,使其具备实际路程演示的经验与数据。
据百度自动驾驶官网数据,截至8月11日,百度L4级自动驾驶运营测试里程累计超过6000万公里。
另一边,华为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已经实现量产占用网络算法的车企。据透露,他们每天能够获取1000万公里的数据,一个月超过3亿公里。在自动驾驶领域,拥有大量真实场景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“自动驾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,从细分角度看两家都有亮点。算法方面百度更成熟一点,技术落地方面,包括域控、中间件、配套工具链这些,华为做得更好。”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「科技新知」表示,“百度强在L4,华为强在L3及以下,一个更未来,一个更现实。”
李彦宏早前曾表示,“集度汽车存在的目的,就是要把百度多年的自动驾驶技术、智能座舱技术第一时间推广到市场上。”在汽车行业逐渐步入以“软”取胜的智能化时代,百度无疑站在了风口,不过想要起飞也需要面对一众竞争对手。
和很多自动驾驶公司一样,百度面临着如何将领先的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变现的问题,需要通过产品落地来验证技术实力。极越01若能获得市场成功,还会有其他车企想同百度合作造车,百度仅需按照“吉利-百度模式”如法炮制,即可实现整车的量产上市。
华为合作的AITO、阿维塔、极狐等系列车型都已经或正在经历市场的检验,百度与之不同的是,在吉利之前主要以平台运营商的身份与车企合作,提供开放式自动驾驶平台Apollo,将百度ANP领航辅助系统等智能化产品量产上车。消费者在车市品牌等层面,对百度的感知并不强。
不过在智能座舱上,百度可以为车企提供基于地图产品的多种赋能,如人机共驾、车载导航。百度地图拥有超5亿MAU,也算是打好了群众基础。
同时,百度还可以为车企提供车载语音交互解决方案,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可实现免唤醒多路同时交互、多音区同时识别、全域毫秒级响应。这和去年小鹏G9搭载的语音座舱相似。
百度的智能座舱方案,确实能够让传统车企的车载语音体验跻身行业第一梯队,大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。但谈及未来,百度与华为的这种供应商模式难免会让车企心生警惕。
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收拢自动驾驶技术这一“灵魂”,如广汽埃安、上汽、通用等。此前与百度Apollo十分暧昧的比亚迪,也随着地平线前智能驾驶研发总监廖杰的加入,选择转向内部开发。
另外,也有不少主流燃油车厂早已找好合作伙伴。丰田联手小马智行,大众携手地平线,五菱牵手大疆,剩下来的潜在合作车企已不算多。
还有一个变数是,拥有智能化、电动化核心技术的企业,并非百度和华为两家,未来会有更多互联网企业从不同方向切入。例如OPPO与飞凡共同打造了巴赫座舱数字生态;vivo的Jovi InCar也在一直进化,这些都可能成为不俗的对手。
在「科技新知」看来,自动驾驶的路线之争,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能一手掌握整个智能生态闭环的厂商,他们将拿走价值链条最大的份额。第二个吃肉的才会是主机厂需要且不会自研的部分,如芯片、操作系统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纯算法、纯平台公司的处境将会被持续压缩。
回到这些跨界造车的互联网企业身上,各家之间的技术、品牌、路线之争,反映了智能化变革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。各种形式都有其优劣势和适用场景,最终的选择取决于对市场和技术的综合考量。
这个过程中,谁也说服不了谁,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才是版本答案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这也是一件好事,有竞争才能促发展,用户才能得到极致的体验。
-转自36氪